一、引言
關於《筆生花》這部彈詞的評論,最早的應算是馮沅君(1900-1974)於1926年6月寫就的〈讀筆生花雜記〉。葉德均(1911-1956)於馮文發表十多年後,曾在〈彈詞女作家小記〉一文中就邱心如的生平作了一點補充,但結論是「今後搜集邱心如的史料,將要成為海底撈針了」。另譚正璧於(1900- )《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曾給邱心如的生平和《筆生花》這部作品闢有專節,但對於邱氏的平生和該作品的論述均以承襲前說為主。丁志安於1982年曾發表〈《筆生花》作者邱心如家世考〉一文,修正了葉德均的某些看法,但該文似乎沒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擬梳理及補充有關邱心如生平的資料,並探討《筆生花》這部彈詞的特色。
二、彈詞的研究
彈詞這種文類,原是一種說唱的文體。「彈詞,以故事編為韻語,有白有曲,可以彈唱者也」。臧懋循(1550-1620)的《負苞堂集》中曾記述:「若有彈詞,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說唱於九衢三市。亦有婦女以被絃索。蓋變之最下者也。近得無名氏仙遊夢遊二錄。皆取唐人傳奇為之敷演。深不甚文。偕不甚俚。能使騃兒少女無不入於耳而洞於心。自是元人伎倆。或云楊廉夫避亂吳中時為之。聞尚有俠遊冥遊錄。未可得。今且刻其存者」。由於文學的觀念的改變,通俗文學於五四以後開始受到注意。草創時期的研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這種通俗文學的論述,另一是搜集各種彈詞的文本。關於彈詞的搜集,當推鄭振鐸(1898-1958)、凌景埏(1904-1959)和李家瑞(1895-1975)等人。鄭振鐸的〈西諦所藏彈詞目錄〉見於《小說月報》17卷(1927年6月)的號外,共錄彈詞117種;凌景埏的〈彈詞目錄〉見於《東吳學報》3卷3期(1935年7月),共錄彈詞181種;李家瑞的〈說彈詞〉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6年3月)發表時則附有彈詞114種。胡士瑩(1901-1979)在他們的基礎上編有《彈詞寶卷書目》一書。晚近所見的彈詞目錄,則為是輪田直子(WADA, Naogo)的〈上海圖書館所藏彈詞目錄〉。至於研究彈詞的文章,應首推阿英(錢杏邨,1900-1977)、譚正璧(1900- )和趙景深(1902-1985)等人的著述。然而,相對於其他文類的研究,討論彈詞的論文和專著較少。
[待續......]
"The Promotion of Woman's Rights: Bi shenghua (Brilliant Writing)" (為女性張目的《筆生花》), Jiuzhou xuelin (九州學林), vol.4, no. 2 (Summer 2006), pp.130-17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