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安石榴》是余光中(1928- )的第十六本詩集, 這一集收錄了一輯共10首關於水果的作品。這十首以水果為題的詩作, 是詩人從香港返回台灣以後的作品。據每首詩所記的寫作時間, 最早的一首寫於1986年4月, 最後一首是1989年7月15日。關於這十首作品, 已有學者論及, 如錢學武(1968- )將余光中的水果詩歸入詠物類, 認為「詩人透過這些作品, 抒發他對台灣、對高雄濃厚的鄉土意識和歸屬感」, 而「詠水果的十首詩, 充滿生活氣息, 詩人享受生活, 禮讚生活, 禮讚南台灣的鄉土, 流露強烈的歸屬感。但處理水果這題材的手法各有特點」。黃維樑(1947- )曾撰文介紹, 其後又把它們併入余光中的鄉土詩作討論。本文擬將這十首詩作為一整體, 從食物和味覺的角度, 應用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和埃利希‧諾曼(Erich Neumann, 1905-1960)的學說來分析。
這一輯作品所詠的水果, 包括甘蔗、檳榔、安石榴、蘋果、蓮霧、南瓜、荔枝、水蜜桃、葡萄柚、芒果。「水果詩」只是一個統稱, 其中八首以水果的名字點題, 另外兩首分別寫甘蔗和南瓜; 南瓜屬葫蘆科的瓜類, 甘蔗是植物的莖部, 然而《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之類的類書都將瓜和甘蔗列入「菓部」; 又〈芒果〉一詩同時寫雪梨和荔枝。「水果詩」合計提及十二種水果。
[待續......]
"Yu Guangzhong's Poetic Imagination from Fruits" (余光中詩筆下的水果想像), The Journal of Study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Korea and China (韓中言語文化研究) [Korea], No.16 (May 2008), pp. 191-20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