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星期四

二十世紀前期澳門童子軍活動述略

  20世紀前期,中國的童子軍活動被賦予了極崇高的使命,其宗旨被提升至「建設三民主義之國家而臻世界於大同」, 而澳門的童子軍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949年國內政權逆轉,澳門童子軍的發展亦隨之出現部分停頓,故本文暫以前此的一個時期作為探討的重點。
  早於1940年代,學界已陸續有概括童子軍發展的相關研究,其中有將中國童子軍發展以1926年作分界分為兩個時期,之前是各自為政的散漫時期,之後是中央領導的統一時期,後一個時期又再分爲建立制度時期和發展事業時期。 1926年之所以成為轉捩點,是國民黨在中央青年部之下成立了「黨童子軍委員會」,中央青年部於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取消,青年運動事務改由中央訓練部辦理,而黨童子軍委員會亦隨之改組為「黨童子軍司令部」,隸屬於中央訓練部;1929年黨童子軍司令部再改名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隸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到1934年又再改為「中國童子軍總會」。另有將中國童子軍教育的發展歸納為五種情況﹕(1)由模仿趨於創造,即脫離英國的模型,在法規方面有中國童子軍總章,在組織方面有中國童子軍總會,在技術方面有獨創的筆劃旗語。(2)由紛歧趨於統一,即是在1915年設立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當初只徒具輪廓,直至1934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在組織、訓練、理論和服裝漸歸統一。(3)由應付趨於計劃,即培植童子軍幹部,原初只屬臨時考取性質,或以極短期的講習會作培訓,之後才有暑期訓練班和不同訓練機構,在全國幹部會議更有十年工作計劃討論。(4)由狹窄趨於廣闊,即童子軍原初只為自願性質活動,1934年教育部規定其為初級中學的必修科,初期多限於12-18歲的男生參加,1918年有幼童軍,1919年有女童軍,1921年有社會童軍,1923年有海童軍,1924年有羅浮童子軍(即青年童子軍),1933年有盲啞童子軍,也就是從學校發展到社會。(5)由脆弱趨於健全,即是上述各項所顯示之童子軍教育的發展逐步達到健全的階段。 

[待續......]

《澳門研究》, 2017年第3期, 頁45-6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