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1日澳門《華僑報》上一則新聞,標題為“華僑教育一個嚴重問題:本澳學生人數銳減,學校經費支絀教師情狀慘苦,義學異常冷淡,免費亦無學生”。據報導,當時一般家長未能讓子弟入學,學生人數減至平時之百分之三十至二十 。1943年1月31日,《大眾報》記者雷學欽也撰文,標題為“生活高壓下,教育界一問題,學校在慘淡掙扎中”。1943年9月16日,《華僑報》的“讀者園地”又一篇“從教育說到澳門的教育事業與危機”,署名譚楓,該文提出一些關於澳門學校財政、師資和訓育的問題。1945年1月15日《華僑報》上另一則新聞,標題為“如何挽救此危機:教師既窮學生更窮,學費雖已增加教師仍難溫飽,平常人家亦無法供子弟讀書”。自從1938年廣州發生戰事以後,大量人口湧入澳門,當時澳門的中小學校,皆有人滿之患,各校學生名額在數百以上,教師的收入亦可觀,該時期算是澳門教育的一個黃金時期,而當時澳門的經濟卻有不俗的發展,尤其是金融業務 。然而,太平洋戰事爆發以後,澳門的交通受阻,米珠薪桂,生活變得困難,學生人數隨之大減。學生減少,學校只能裁員減薪甚至停辦,教師也就失業。當時有部分學校,藉增收學費以補收入,結果是在職者略為加薪,但更多的情況是教師失業。
[待續......]
《民國檔案》, 第113期 (2013年9月), 頁134-14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