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1950是一個別具意義的十年。這個時期接續著抗日戰爭,從抗戰到勝利,然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政局和澳門教育的發展不無關係。抗戰時期,在國際法的框架下,澳門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再加上葡日雙方的默契,因此得以中立而免於戰火 ,但大量人口也因此湧入澳門,促成澳門的教育事業一段短暫的繁榮。然而,自從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澳門的教育事業頓時陷入困境。抗戰勝利以後,國民政府育通過國民黨澳門支部,積極參與澳門的僑教活動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澳門的教育又是一番景象。本文從現存一些報刊資料著手,嘗試整理私立學校在1940-50年間的管理,選取這個時段,不僅因為十年是較為便捷的劃分,巴拉特(Aureliano Barata)曾將澳門教育史分為七個階段,這個十年剛好橫跨了他所指的第四和五這兩個階段。第四階段(1894-1946)的主要表現為澳門市政廳(Leal Senado)掌控澳門的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以及中國私立教育大舉進入澳門,而第五階段(1946-1976)則為學校教育的本地化,以及華人私立教育系統的逐漸穩定,同時又有天主教教會的重要參與 ,故這十年是澳門教育發展的重要轉變期。
[待續......]
《教育史研究》, 100期 (2013年6月), 頁61-6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