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澳門教育人物志: 鄺秉仁先生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於2006年初以「口述歷史──澳門教育人物志」為題, 向大學研究委員會申請撥款資助, 本人承擔訪問澳門培正中學前任校長鄺秉仁先生之工作, 本文是該研究項目其中的一項成果。秉仁先生黃髮齯齒, 精神矍鑠, 談吐謙遜, 一派儒雅之風。筆者與同仁多次登門叨擾, 秉仁先生仍不嫌其煩, 於培正之創辦、成長, 以及前賢遺教等等, 娓娓道來。本文借重於秉仁先生之資料, 已見諸整理後之訪談紀錄。另澳門培正中學校史室之庋藏, 堪稱完備, 而本研究得蒙高錦輝校長和李祥立前校長全力支持, 以及呂曉白主任悉心安排, 始能掌握充足之文獻資料, 合該致以十二萬分謝意。

  培正是一所非常重視歷史的學校, 故可供參考的一手資料相當豐富, 其中包括校刊、特刊、通訊、同學錄等, 彌足珍視。以《培正校刊》為例, 林子豐(1892-1971)曾提出這份刊物的四重使命, 包括: (1) 詳記校事; (2) 加強宗教教育; (3) 員生交換學識; (4) 新舊同學共有園地。《培正校刊》有兩種, 一為香港版的《培正校刊》, 1950年9月15日創刊, 自1卷1期開始出版, 不定期出版, 迄今未絕。另一為私立廣州培正中學出版的《培正校刊》, 該刊於1930年2月創刊, 而1950年1月25日出版之18卷3期是筆者能看到的最後一期。該刊卷期資料如下: 1-8卷為(1930年2月-1937年), 旬刊; 9卷1-2期(1937年12月20日-1938年6月12日), 為遷鶴第一、二號, 半年刊; 10卷1-8期(1938年10月5日-1939年7月20日), 為遷澳第一至八號; 11卷1期(1939年9月15日), 封面上的校址為「澳門塔石 香港九龍何文田」; 14卷1期(1946年6月1日)為復刊號, 校址為「廣州市東山培正路。該期由廣州私立培正中學印行, 往後的則改為「廣州市私立培正中學印行」。另該刊間或附有《圖書館館報》、《童軍園地》、《青年會月報》、《圖書館月報》等刊物。

[待續......]

張偉保編, 《澳門教育史論文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第一輯, 頁120-160。

從培正學校看民國時期廣東的童子軍活動


  《新青年》雜誌在1917年的25號上, 除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外, 還有康普(G. S. F. Kemp)的〈中國童子軍〉和〈童軍會報告〉。這份記錄和報告的一項重點, 是希望各界扶助童子軍活動, 並表示中國童子軍應由華人負擔經營云云。同年6月《清華學報》的28期也發表了聞一多和時昭涵合著的〈童子軍〉, 文中概述童子軍的由來、目的、種類、課程等等, 而聞一多另一篇〈新君子廣義〉云「泰西之治, 治于多新君子」, 談的也是童子軍。又如陶行知所云「陶鑄青年之人格, 激勵少年之服務社會, 莫善於用教練童子軍之方法……此種精神教育事業, 實為我國所應倣傚。他日養成公民資格, 必當以童子軍為基礎」。從這些資料所見的, 都是強調童子軍的教育功能。近年已有多種關於民國時期童子軍活動的學位論文, 但一般都從童子軍整體的發展來探究。本文擬從學校的童子軍活動着手, 梳理有關的資料, 培正是一所過百年的老校, 有豐厚的材料可供使用, 正好作為研究的對象。


[待續......]

張偉保編, 《澳門教育史論文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第一輯, 頁231-252

1941-45年間對澳門教師和學生的救濟工作

  1942年9月1日澳門《華僑報》上一則新聞,標題為“華僑教育一個嚴重問題:本澳學生人數銳減,學校經費支絀教師情狀慘苦,義學異常冷淡,免費亦無學生”。據報導,當時一般家長未能讓子弟入學,學生人數減至平時之百分之三十至二十 。1943年1月31日,《大眾報》記者雷學欽也撰文,標題為“生活高壓下,教育界一問題,學校在慘淡掙扎中”。1943年9月16日,《華僑報》的“讀者園地”又一篇“從教育說到澳門的教育事業與危機”,署名譚楓,該文提出一些關於澳門學校財政、師資和訓育的問題。1945年1月15日《華僑報》上另一則新聞,標題為“如何挽救此危機:教師既窮學生更窮,學費雖已增加教師仍難溫飽,平常人家亦無法供子弟讀書”。自從1938年廣州發生戰事以後,大量人口湧入澳門,當時澳門的中小學校,皆有人滿之患,各校學生名額在數百以上,教師的收入亦可觀,該時期算是澳門教育的一個黃金時期,而當時澳門的經濟卻有不俗的發展,尤其是金融業務 。然而,太平洋戰事爆發以後,澳門的交通受阻,米珠薪桂,生活變得困難,學生人數隨之大減。學生減少,學校只能裁員減薪甚至停辦,教師也就失業。當時有部分學校,藉增收學費以補收入,結果是在職者略為加薪,但更多的情況是教師失業。

[待續......]

《民國檔案》, 第113期 (2013年9月), 頁134-141。

1940-50的澳門教育:澳門私立學校的管理

  1940-1950是一個別具意義的十年。這個時期接續著抗日戰爭,從抗戰到勝利,然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政局和澳門教育的發展不無關係。抗戰時期,在國際法的框架下,澳門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再加上葡日雙方的默契,因此得以中立而免於戰火 ,但大量人口也因此湧入澳門,促成澳門的教育事業一段短暫的繁榮。然而,自從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澳門的教育事業頓時陷入困境。抗戰勝利以後,國民政府育通過國民黨澳門支部,積極參與澳門的僑教活動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澳門的教育又是一番景象。本文從現存一些報刊資料著手,嘗試整理私立學校在1940-50年間的管理,選取這個時段,不僅因為十年是較為便捷的劃分,巴拉特(Aureliano Barata)曾將澳門教育史分為七個階段,這個十年剛好橫跨了他所指的第四和五這兩個階段。第四階段(1894-1946)的主要表現為澳門市政廳(Leal Senado)掌控澳門的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以及中國私立教育大舉進入澳門,而第五階段(1946-1976)則為學校教育的本地化,以及華人私立教育系統的逐漸穩定,同時又有天主教教會的重要參與 ,故這十年是澳門教育發展的重要轉變期。

[待續......]

《教育史研究》, 100期 (2013年6月), 頁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