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同善堂義學早期的發展

一、前言

  同善堂轄下設有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 中學始於1991年9月, 小學則始於1924年8月的一所義學。澳葡政府遲至1995年才落實7年免費教育 , 但同善堂小學在此以前一直是學雜費用全免的學校, 也是澳門唯一的一所免費小學, 其辦學宗旨就是「服務市民勞苦大眾, 提供全部免費教育, 為社會作育英才」。關於這所義學早期的發展, 介紹大多簡略, 一般也會把它視作同善堂慈善事業的一部分。近年澳門各界對於文化保育有更多的關注, 教育史料較過去更易掌握 , 故本文將以檔案、文物、報刊等原始資料來重新整理同善堂義學早期的一些發展情況。隨着同善堂小學校舍於1968年落成後, 同善堂在小學以外開設了預備班(幼稚園), 夜校部也增設五、六年級, 同善堂小學開始進入「施學育人」的一個嶄新階段 , 故本文將以1970年作為書寫的下限。

--------------------

[待續......]

《澳門研究》, 第106期(2020年6月), 頁22-38。

20世紀初期澳門華人的辦學活動

一、前言

  19世紀末期,澳門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對地低,即使澳門當地的葡萄牙人也如是。安德拉德•科爾沃(João de Andrade Corvo)曾出任葡萄牙的外交部長,他曾研究葡萄牙在亞洲的各個殖民屬地,其中與澳門相關的部分保留了1878年澳門人口和教育的一些數據 。數據顯示澳門當年的人口68086人,93.31%為華人(男性40065人,女性23467人),共有73所(含3所女校)為華人提供教育的學校,當時澳門華人的孩子有10223名,但上學的人數只有1576人,就學人數偏低,作者指出可能是孩子隨父母學習讀書的緣故。二十世紀初澳門華人辦學的情況,現存資料相當缺乏,報章上的報導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本文即以此為基礎,再配合一些檔案資料,藉此整理20世紀初期澳門華人學界辦學的情況 。

--------------------

[待續......]


《當代港澳研究》,  2020年第1-2輯(2024年4月), 頁272-299。

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

大夢已覺, 人才未備——《香港華字日報》所見晚清學務的時論

   十九世紀末期, 中國在列強的環伺下, 不少有識之士提出各種救國方案, 其中最突出的是強調教育的變革以開通民智。從洋務運動到維新運動再到八國聯軍後的新政, 改革教育都是重要的內容。庚子新政, 政府詔諭建設新式學堂、鼓勵出洋留學, 但當時已不再只是廢除八股或改試策論, 而是要徹底變革整個教育制度。光緒二十八年(1902)管學大臣張百熙(字冶秋, 1847-1907)擬定《欽定學堂章程》, 是為壬寅學制, 雖然只是頒布而未有實行, 卻是近代中國首個官方的學制系統。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1月)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 是為癸卯學制, 其中包括了各類學堂的章程, 另附有學校管理和教授法等。該學制一直沿用至1911年, 其中包含學前到大學各級, 有入學年齡的規定, 有普通學校和專門學校的結合, 有師範學校培養師資。張之洞(1847-1909)在〈變科舉〉提出“救時必自變法始, 變法必自變科舉始”, 到光緒二十九年二月, 袁世凱(1859-1916)和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 指出“科舉一日不廢, 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 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  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今縱不能驟廢, 亦當酌量變通, 為分科遞減之一法”, 遞減的用意自是要逐步以學堂取士取代科舉取士。十一月重訂學堂章程又有《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片》, 之後就是1905年9月袁世凱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身份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聯名上摺, 奏請立停科舉, 以廣學校, 上諭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 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 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 科舉制度從原來的改革一變而為廢除。

-----------------

[待續......]

《新亞論叢》, 第23期(2022年12月), 第381-391頁。

2022年8月15日星期一

百年以來澳門的師範教育

 一、中國師範教育的發軔

  中國的師範教育始於清末, 盛宣懷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奏請在上海設置南洋公學, 在校內設置四院, 其中之一即為「師範院」 , 孫家鼐於翌年奏請籌備京師大學堂, 章程總綱第四節為設立「師範齋以養教習之才」 , 但1898年正是戊戌政變, 一切新政戛然而止。1902年張百熙具奏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規定, 京師大學堂有「師範館」之設, 省會高等學堂設「師範學堂以造就各處中學堂教員」, 府治中學堂設「師範學堂以造成小學堂教習之才」 。張百熙、榮慶、張之洞於翌年重訂章程, 是為《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 其對師範教育有更詳備的計劃。章程中師範教育分初級和優級, 前者由州縣設立, 修業期5年, 後者由京師和省城設立, 修業期3年; 另實業學堂內亦設實業教員講習所, 畢業年限則視乎學科, 一至三年不等。初級師範學堂培養小學教師, 除完全科及簡易科外並添設預備科和小學師範講習所, 優級師範學堂為培養初級師範學堂及中學堂教員, 實業教員講習科用作培養各實業學堂、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和藝徒學堂教員 。宣統年間, 師範教育又曾略有變動。至於女子師範, 初只見於「家庭教育法章程」, 1906年天津設立北洋女子師範學堂, 次年學部擬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 其中限定各州縣必須設立一所女子師範學堂, 對象為高等小學堂畢業的女生, 修業期4年。
----------------
[待續......]

《澳門研究》, 2022年第1期(4月), 第6-31頁。

2021年12月13日星期一

查良鏞先生的十九歲──往重慶求學的兩則資料

一、前言

   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期間設有各種救助機構,包括戰區學生指導處,為逃離戰區的學生提供升學和就業方面的救濟安排。凡選擇繼續學業者,經審查合格後即可以借讀或轉讀的方式安排就學,而政府也有貸金政策。及後淪陷地區日增,教育部為救濟學生,凡未及考入專科以上學校者,予以登記驗證後,即分發至先修班肄業 。1942年5月-9月的浙贛戰事,對於救濟戰區青年,政府亦積極辦理招訓工作。教育部本來就有戰區學生招致訓練會,各戰區亦設有分會,負責辦理招致、接待和分配訓練等事項,至於登記考試入學則由各該省教育廳和專科以上學校負責辦理,而當時教育部在蘇南、皖南和閩北各地都設有招待點 。查良鏞十九歲前後經歷的正是這個戰亂和流徙的年代。

----------------
[待續......]
《韓中言語文化研究》, 第58輯 , 2020年11月, 頁204-215。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澳門炮竹工人的故事 ──《萬木春》的敘事技巧

一、前言

  澳門的中文小說創作,在1980年代以前仍處於草創階段 ,而整個1970年代,用單行本出版的小說可能就只有《萬木春》這部作品。由於作者不是澳門人,出版地也不在澳門,故未受注意,後來才由鄭煒明(1958- )在香港「重新發現」。《萬木春》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不折不扣的澳門炮竹工人的生活,作者署名長爭 。鄭煒明肯定了這本小說作為社會史料和以澳門為主題的價值 ,但對這本小說的評述至今闕如,故本文擬從敘事的角度分析該小說文本。小說的所設定的背景是澳門五十年代末期,當時在澳門氹仔製作炮竹的工人,從事調製炸藥的危險工作,生命時刻受到威脅。工人生活窮困,廠方又罔顧廠房的生產安全,於是炮竹工人便向資方爭取改善安全設備,以及提出合理賠償。

--------------------

[待續......]

《東亞人文學》,  51輯(2020年6 月), 頁189-202。

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澳門非華人辦理的教育

一、前言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澳門教育的研究, 有不少可供參考的葡文著述, 包括文德泉神父(Padre Manuel Teixeira)、潘日明神父(Benjamin Videira Pires)和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女士等人的專著 。歐禮諾(Aureliano Barata)的《1572至1979年間的澳門教育》, 以及施愛萍(Albina dos Santos Silva)、安文哲(António Aresta)和歐禮諾三人編纂的《澳門教育歷史文獻》(3冊) , 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參考資料。歐禮諾的論著, 附錄了1836至1974年間合共39項原始的葡文文獻, 而三冊本的文獻, 更是收錄不少官方和私人文件, 其中有相當數量是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文本、工作報告, 以及各級教育組織的章程等重要史料。以中文撰寫的澳門教育史研究, 應該盡可能運用這些經整理出來的原始文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曾立研究專項整理和翻譯相關的材料, 本文就是在這個基礎上, 配合《澳門憲報》上的史料以及原始的中文文獻, 希望勾勒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澳門教育的輪廓。因篇幅所限, 華人辦理學校的情況將另文整理。


--------------------
[待續......]
《澳門公共行政雜誌》,  32卷2期(2019年6 月), 頁8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