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

澳門中國語文師資培育近況述評

一、澳門師範教育概述

  澳門的教育歷史曾被形容為「放任自流」 。直至1991年8月26日第11/91/M號法律, 澳門才有規定「從事教師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須具備適當學歷」, 將教師的培訓規定為「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延續培訓」。1997年9月22日的第41/97/M號法令, 又加入「專門培訓」, 並定義職前培訓為「對尚未擔任教學職務者給予教學專業資格之培訓」, 在職培訓為「對在職之幼稚園教師及其他教師給予教學專業資格之培訓」, 延續培訓「旨在補充、更新及深化已具有教學專業資格者之與其教學職務有關之知識、能力及才能之培訓」, 專門培訓乃「從學術及教學觀點出發, 使教師能於教育制度範疇內擔任特定職務之培訓」。2006年12月的第9/2006號法律再提出「專業培訓」, 規定「職前培訓旨在通過特別編排的課程使修讀者取得專業資格」, 「在職培訓旨在使尚未擁有專業資格的在職教學人員獲得專業培訓和證明, 或提高已擁有專業資格者的專業水平」。
  澳門師範教育的開端已難追尋, 或許肇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1921年的一份報章曾見有「師範夜學」參加提燈會活動 ; 1929年澳門或曾有過一所「中文師範學校」, 就該校於1929年8月3日呈報華視學會的資料, 學校辦有「初級師範預科」一班, 一年畢業, 並規劃學員畢業後可以升入師範正科, 三年畢業。該校名譽校長為何澤永, 校長兼主任教員為蘇菊菴 。1948年7月, 中華教育會呈准當時僑務委員會, 澳門立案中學如合符條件——規模較大、設備充實和師資健全——經呈報後可設置師範科或簡易師範科 。1985年3月, 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門舉辦教育專業(澳門地區)函授教育課程, 由澳門教育司、澳門中華教育會協辦, 當時設有第一階段的三年制大專課程, 其後續有第二階段的兩年制本科課程 , 而培訓的對象是小學教師和中小學的主任和校長 。華南師範大學在澳門開辦教育培訓課程已逾三十年, 但若計算歷時最長的師範課程, 那就非聖若瑟中學於1951年開始辦理的師範課程莫屬, 而該課程主要是培養小學和幼兒教師。


[待續......]
《東亞人文學》, 第44期, 2018年9月, 頁49-70。

2018年2月8日星期四

二十世紀前期澳門童子軍活動述略

  20世紀前期,中國的童子軍活動被賦予了極崇高的使命,其宗旨被提升至「建設三民主義之國家而臻世界於大同」, 而澳門的童子軍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949年國內政權逆轉,澳門童子軍的發展亦隨之出現部分停頓,故本文暫以前此的一個時期作為探討的重點。
  早於1940年代,學界已陸續有概括童子軍發展的相關研究,其中有將中國童子軍發展以1926年作分界分為兩個時期,之前是各自為政的散漫時期,之後是中央領導的統一時期,後一個時期又再分爲建立制度時期和發展事業時期。 1926年之所以成為轉捩點,是國民黨在中央青年部之下成立了「黨童子軍委員會」,中央青年部於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取消,青年運動事務改由中央訓練部辦理,而黨童子軍委員會亦隨之改組為「黨童子軍司令部」,隸屬於中央訓練部;1929年黨童子軍司令部再改名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隸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到1934年又再改為「中國童子軍總會」。另有將中國童子軍教育的發展歸納為五種情況﹕(1)由模仿趨於創造,即脫離英國的模型,在法規方面有中國童子軍總章,在組織方面有中國童子軍總會,在技術方面有獨創的筆劃旗語。(2)由紛歧趨於統一,即是在1915年設立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當初只徒具輪廓,直至1934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在組織、訓練、理論和服裝漸歸統一。(3)由應付趨於計劃,即培植童子軍幹部,原初只屬臨時考取性質,或以極短期的講習會作培訓,之後才有暑期訓練班和不同訓練機構,在全國幹部會議更有十年工作計劃討論。(4)由狹窄趨於廣闊,即童子軍原初只為自願性質活動,1934年教育部規定其為初級中學的必修科,初期多限於12-18歲的男生參加,1918年有幼童軍,1919年有女童軍,1921年有社會童軍,1923年有海童軍,1924年有羅浮童子軍(即青年童子軍),1933年有盲啞童子軍,也就是從學校發展到社會。(5)由脆弱趨於健全,即是上述各項所顯示之童子軍教育的發展逐步達到健全的階段。 

[待續......]

《澳門研究》, 2017年第3期, 頁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