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渡也的澎湖夢想--基於詩文集《澎湖的夢都張開翅膀》


  渡也(陳啟佑, 1953- )在《澎湖的夢都張開翅膀》的自序中說: 「二十多年來, 我在大學課堂中常常向莘莘學子們大聲介紹澎湖, 談它的身世、它的容貌、它的內在, 希望他們班旅、畢旅去澎湖一遊, 去第一棒的好所在一遊」 。詩人為何有這種強烈的想法? 為甚麼澎湖是「第一棒的好」? 本文將借用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對物質的想像和夢想的詩學, 並輔以詩人的其他作品來閱讀這本詩文的結集。


一、人的宿命和詩人的理想

  渡也早期的作品顯示出對人生的無奈和惶恐, 「從母親的毛細孔裏/無可奈何地爬出來。塵埃/便在我們的臉上/繁殖。我們必須忍受//必須以臍帶/惶恐的攫住母親/生長。哎, 生長只是/另一種枯萎//我們必須隨風飄落/秋來時, 我們必須忍受/枯萎。哎, 枯萎只是/另一種生長」 。這首詩見於1971年1月2日《青年戰士報‧詩隊伍》, 正如渡也所述, 表達的是「生死半點不由人的宿命」 , 這種宿命感持續見於詩人往後的作品, 如:


每個人呱呱墜地/即都上榜/都考上/人生/恭喜金榜題名//……最後, 兩眼一閉/兩腳一伸/恭喜恭喜, 毎個人又都題名/於錄鬼簿上  
他們不知道/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總編輯/編纂一本內容豐富的雜誌/首頁登載初啼聲/死, 一律排版在最後一頁
 考試時間並非七十分鐘/而是, 漫長/的一生/鐘響時, 所有的考生一律閉上雙眼/遵照考場規則/名譽財富都不能帶走/考卷則由死亡/收回 
 考場就設在地球/……不分男女老少/窮人富豪/都得參加這次聯考/病或者殘廢/亦須應考/唯死可以/缺考 

「他們不知道」、「遵照考場規則」、「都得參加」, 人的一生似乎就是這樣, 不管如何努力, 似都是要「從生到死」被動地走過。


[待續......]

《江漢學術》, 35卷4期(2016年8月), 頁69-7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