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

大夢已覺, 人才未備——《香港華字日報》所見晚清學務的時論

   十九世紀末期, 中國在列強的環伺下, 不少有識之士提出各種救國方案, 其中最突出的是強調教育的變革以開通民智。從洋務運動到維新運動再到八國聯軍後的新政, 改革教育都是重要的內容。庚子新政, 政府詔諭建設新式學堂、鼓勵出洋留學, 但當時已不再只是廢除八股或改試策論, 而是要徹底變革整個教育制度。光緒二十八年(1902)管學大臣張百熙(字冶秋, 1847-1907)擬定《欽定學堂章程》, 是為壬寅學制, 雖然只是頒布而未有實行, 卻是近代中國首個官方的學制系統。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1月)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 是為癸卯學制, 其中包括了各類學堂的章程, 另附有學校管理和教授法等。該學制一直沿用至1911年, 其中包含學前到大學各級, 有入學年齡的規定, 有普通學校和專門學校的結合, 有師範學校培養師資。張之洞(1847-1909)在〈變科舉〉提出“救時必自變法始, 變法必自變科舉始”, 到光緒二十九年二月, 袁世凱(1859-1916)和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 指出“科舉一日不廢, 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 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  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今縱不能驟廢, 亦當酌量變通, 為分科遞減之一法”, 遞減的用意自是要逐步以學堂取士取代科舉取士。十一月重訂學堂章程又有《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片》, 之後就是1905年9月袁世凱以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身份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聯名上摺, 奏請立停科舉, 以廣學校, 上諭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 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 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 科舉制度從原來的改革一變而為廢除。

-----------------

[待續......]

《新亞論叢》, 第23期(2022年12月), 第381-391頁。